|
|
|
|
|
|
巴以衝突或威脅中國石油進口:中立姿態不再適用? |
|
中國已將自己塑造成中東地區一個中立的地緣政治參與者。今年3月,它促成了一項協議,幫助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恢復外交關係。自哈馬斯從加薩襲擊以色列以來,中國一直試圖保持距離,政府發言人稱中國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共同的朋友」。 然而,中國在中東的利益非常重大,尤其是如果目前在以色列和加薩的戰爭擴大到整個地區的話。 這就要說到石油了。 沙烏地阿拉伯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生產國,而中國是沙烏地阿拉伯石油最大的購買國。維也納分析公司Kpler的煉油和石油產品首席分析師安東·帕夫洛夫表示,中國一半的石油進口及略多於三分之一的石油消耗均來自波斯灣。 中國也開始從伊朗購買更多石油,伊朗是發動此次襲擊的哈馬斯的長期支持者。據專門追蹤伊朗石油出口的Kpler稱,在過去兩年裡,中國從伊朗進口的石油增加了兩倍多,上個月購買了伊朗87%的石油出口量。 新加坡國立大學長期研究中國石油政策的專家菲利普·安德魯斯-斯比德說,中國「受到中東當前不穩定局勢的高度影響,尤其是如果局勢升級的話」。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對外國石油的依賴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就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的石油還能自給自足。現在,該國72%的石油需求依賴進口。 相比之下,美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在2005年左右達到了60%左右的峰值,之後水力壓裂開採熱潮將美國轉變為石油凈出口國。 在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的十年任期內,他一直將能源安全作為國家的首要任務之一。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關國計民生,是須臾不可忽視的『國之大者』,」習近平在7月說。 為此,中國在電動車領域進行了巨額投資。上海汽車諮詢師比爾·魯索說,中國現在主導著全球電動車的生產,到今年8月,中國銷售的汽車中有三分之一是電動車。 新車銷量逐漸改變了中國道路上以燃油車為主的整體格局,汽油消費量卻始終居高不下。由於中國結束了長達近三年限制出行的「清零」措施,今年駕車出行的人數出現激增,包括在本月為期一週的國慶長假期間。 中國渴求石油的另一個原因是:中國是世界石化產品的生產大國,這種產品由石油和天然氣製成。 中國廈門大學能源研究學院院長林伯強表示,中國幾乎沒有機會改變對石油進口的依賴。「展望未來,我不認為它會大幅減少,」他說。 中國沒有正式承認從伊朗購買任何石油,伊朗因試圖製造核武器而受到廣泛的國際制裁。但業內專家對其購買行為進行了詳細記錄。 伊朗依靠油輪運輸石油,這些油輪會關閉自動定位應答器,有時一關就是幾個星期,而且通常要到到達交通繁忙的航道,比如毗鄰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海峽,才會重新打開。 而在中國的官方統計數據裡,馬來西亞是中國最大的石油供應國之一,儘管馬來西亞老化油田的石油產量有限,而且正在萎縮。 帕夫洛夫說,中國將原油加工成汽油和其他產品的煉油廠已經轉向從伊朗購買更多的石油,因為伊朗石油現在比俄羅斯石油便宜。他說,儘管受到制裁,伊朗石油的銷售價格仍比世界價格每桶低約10美元,而俄羅斯石油的銷售價格則比世界價格每桶低約五美元。 「中國總是選擇最便宜的,」他說。 雖然俄羅斯與中國有很長的邊境線,但基礎設施不足限制了俄羅斯向南輸送更多石油的能力。 過去一年裡,俄羅斯、中國和蒙古的官員就是否修建一條名為「西伯利亞力量2號」的天然氣管道進行了多次討論。這條管道將穿過蒙古,把俄羅斯的天然氣田與中國連接到一起。 旁邊還可以建設一條運送石油的管道。 俄羅斯總統普丁表示,他將出席下週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峰會論壇,這再次令全球能源行業猜測該管道協議是否能夠達成。但管道建設需要多年時間,耗資數百億美元。 「我對這條管道的商業邏輯持高度懷疑態度,但能源安全和地緣政治最終可能勝過經濟,」華盛頓研究機構大西洋理事會全球能源中心高級研究員喬·韋伯斯特說, 中國購買的一些石油正被儲存在儲油罐中,儲油罐的建造速度甚至快於其石油消費的增長速度。中國沒有公布其石油儲備的具體數字,但據信數額相當可觀。大多數專家猜測,中國的石油儲備大約相當於90天的進口量,這一直是美國為其戰略石油儲備設定的最低限度。 華盛頓政策研究機構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項目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說,能源安全並不是中國在中東問題上做出決策的唯一因素。 北京一直努力與伊斯蘭世界保持友好關係,儘管中國在其最西部的新疆地區鎮壓以穆斯林為主的少數民族。中國還試圖同時維持與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關係。 「中國能夠實現這一目標的唯一途徑是避免深度介入,」葛來儀說。 但中國能否與中東的麻煩保持距離就不那麼清楚了。 「由於美國從該地區進口的石油不多,中東國家開始考慮,未來幾十年,它們的地緣政治聯盟將如何重塑,」北京的能源顧問塗建軍說。「不管中國願意與否,它已經成為該地區的一個主要利益相關者,需要在未來幾年裡為穩定該地區發揮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