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全球經濟遭受多重衝擊,加劇滯脹擔憂 |
|
過去一週,全球經濟遭受了多重危機的衝擊,加劇了人們對衰退、失業、飢餓和股市暴跌的擔憂。 造成這一痛苦的根源是一種根本到幾乎不需要再提的力量——大流行。這股力量還遠未耗盡,使得決策者面臨著嚴重的不確定性。他們的政策工具更適合比較典型的衰退,而不是經濟增長放緩和物價飆升的罕見組合。 包括美國和法國在內的主要經濟體公布了最新的通貨膨脹數據,顯示6月份各類商品價格出現了40年來最快的上漲。 這些嚴峻的數字增加了各國央行採取更積極的加息舉措以減緩物價上漲的可能性——預計該舉措將導致就業崗位減少,重創金融市場,並給貧窮國家帶來債務危機的威脅。 上週五,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報告稱,其經濟從4月到6月同比增長僅0.4%。以近幾十年的標準衡量,這一表現的乏力令人吃驚,數十個與中國有大量貿易往來國家將因此面臨慘淡前景,包括美國在內。它讓人們更加認識到,全球經濟已經失去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引擎。 對經濟增長放緩和物價上漲的恐懼甚至讓「滯脹」這個可怕的詞重新出現,1970年代,世界上一次遭遇類似問題的時候,這個詞經常出現在普通人的詞彙中。 撕裂全球經濟的大多數挑戰是由世界對新冠病毒的蔓延及其隨之而來的經濟衝擊的反應引發的,而且最近的動盪——俄羅斯對烏克蘭的災難性攻擊——導致糧食、化肥和能源供應減少,加劇了這些挑戰。 「疫情本身擾亂了商品的生產和運輸,這是通膨的最初陣地,而且擾亂了我們工作的方式和地點,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和地點,以及全球移民模式,」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經濟學家朱莉婭·科羅納多上週在華盛頓布魯金斯學會召開的一次討論中說。「我們生活中的幾乎所有事情都被疫情打亂了,然後又加上了烏克蘭戰爭。」 正是疫情促使各國政府實施封鎖,以限制其傳播,阻礙了從中國到德國再到墨西哥的工廠。當人們被限制在家裡時,他們訂購了創紀錄數量的商品——運動器材、廚房電器、電子產品——超過了生產和運輸能力,導致了「大供應鏈中斷」。 由此導致的產品短缺推高了價格。從肉類生產到航運等高度集中行業的公司利用其市場主導地位獲得了創紀錄的利潤。 疫情促使從美國到歐洲的各國政府釋放數萬億美元的緊急支出,以限制失業和破產的發生。許多經濟學家現在認為,政府支出過多,刺激了消費能力,達到了引發通膨的地步,而美聯儲等待了太長時間才提高利率。 現在,為了補救,美聯儲等央行採取了強硬的行動,迅速快速加息以遏制通膨,然而這也加劇了人們對加息可能引發經濟衰退的擔憂。 鑒於美國經濟中各種相互矛盾的指標混雜在一起,經濟放緩的嚴重程度很難預測。6月份的失業率為3.6%,是近半個世紀以來的最低點。 但是,對物價上漲和最近美國消費者支出放緩的擔憂加劇了人們對經濟衰退的擔憂。上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美國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從2.9%下調至2.3%,理由是消費者支出疲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警告稱,避免經濟衰退將「越來越具有挑戰性」。 疫情也是中國令人不安的經濟放緩的核心原因,這可能會擴大工業產品的短缺,同時限制世界各地對出口產品的需求,從泰國製造的汽車零部件到巴西收穫的大豆。 中國的「清零」政策一直伴隨著歐威爾式的封鎖,從總體上限制了商業和生活。政府表達了維持封鎖的決心。根據日本證券公司野村證券最近的估計,目前31個城市的2.47億人受到影響,這些城市每年的經濟活動總額為4.3萬億美元。 但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裡,中國政府立場的持久性——它是否願意繼續承受經濟損失和公眾憤怒——是影響更大的變數之一。 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攻勢加劇了動盪。國際制裁限制了俄羅斯大量石油和天然氣庫存的銷售,目的是向該國的鐵腕領導人普丁施加壓力,使其軟化態度。由此對全球供應造成的打擊導致能源價格飆升。 在入侵後的頭三個月裡,每桶布倫特原油的價格上漲了近三分之一,儘管最近幾週出現了逆轉,因為人們認為,經濟增長放緩將導致需求減少。 作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德國近三分之一的天然氣依賴俄羅斯。上個月,一條從俄羅斯向德國輸送天然氣的主要管道大幅減少供應,這加劇了人們對柏林可能很快對能源消費進行定量配給的擔憂。這將對正面臨供應鏈問題和對華出口減少的德國工業產生寒蟬效應。 經濟學家們表示,如果完全失去俄羅斯天然氣——這是一種迫在眉睫的可能性——德國幾乎肯定會陷入衰退。同樣的命運也威脅著歐洲大陸。 「對歐洲來說,經濟衰退的風險是真實存在的,」英國研究公司牛津經濟研究院在上週的一份報告中宣稱。 對於歐洲央行而言,經濟下滑的前景將使其本已令人痛苦的一系列決策進一步複雜化。歐洲央行週四將再次召開會議,市場對此感到非常擔憂。 通常情況下,在經濟滑向衰退時,央行會降低利率,讓信貸更容易獲得,刺激借貸、支出和招聘。但歐洲面臨的不僅是增長疲軟,還有物價飆升,這通常要求加息以抑制支出。 加息將支撐歐元,歐元兌美元匯率今年已下跌逾10%。這增加了歐洲的進口成本,是通貨膨脹的另一個驅動因素。 進一步增加複雜性的是,央行的工具通常並不是針對這種情況而設計的。在相對簡單的情況下,在保護就業和抑制通膨之間找到平衡已經夠困難的了。而現在的情況是,價格上漲是一種全球現象,一場迄今為止不受制裁和外交影響的戰爭,以及所有供應鏈問題的根源,使得這種現象更加嚴重。 美聯儲和歐洲央行都沒有能迫使普丁採取行動的手段。這兩家機構都沒有辦法清理積壓在美國、歐洲和中國港口的集裝箱船。 「每個人都在關注現在的經濟形勢,包括中央銀行,我們對如何處理這種情況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挪威投資銀行DNB Markets的首席經濟學家基爾斯蒂·豪格蘭表示。「有很多事情在同時發生。」 最嚴重的危險正在向貧困和中等收入國家襲來,尤其是那些背負巨額債務負擔的國家,如巴基斯坦、加納和薩爾瓦多。 隨著富裕國家的央行收緊信貸,它們促使投資者放棄風險更大的發展中國家,轉而投資於美國和德國政府債券等堅如磐石的資產,這些債券目前的利率略高。 這種現金外流增加了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到南亞國家的借貸成本。在向紐約、倫敦和北京的債權人償還債務時,這些國家的政府還面臨著削減開支的壓力——儘管貧困在加劇。 資金外流導致南非、印尼和泰國等國的貨幣貶值,迫使家庭和企業為食品和燃料等關鍵進口商品支付更高的價格。 所有這些危險,又因為烏克蘭戰爭而加劇。 俄羅斯和烏克蘭是穀物和化肥的主要出口國。從埃及到寮國,在那些傳統上依賴這兩個國家小麥供應的國家,麵包等主食價格出現飆升。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本月宣布,自疫情暴發以來,全球範圍內被認為「嚴重糧食不安全」的人數增加了一倍多,從1.35億人增至2.76億人。 決定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的最大變數之一,是引發所有麻煩的因素——大流行。 北方國家的天氣轉冷,可能會帶來另一波感染,尤其是考慮到新冠疫苗的發放不平衡,這讓很多人容易受到病毒侵襲,可能導致新變異的出現。 只要新冠仍然是一個威脅,就會導致一些人無法去辦公室上班,以及在附近的餐館用餐。它還會阻止一些人坐飛機、住酒店或去劇院。 自從兩年多前,這場公共衛生災難在世界暴發以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對經濟的最終威脅來自大流行本身。即使政策制定者現在關注通貨膨脹、營養不良、經濟衰退和一場不知何時能結束的戰爭,這一點仍然成立。 「我們仍在與大流行作鬥爭,」DNB Markets的經濟學家豪格蘭說。「我們不能忽視這個風險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