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拜登政府週三表示,將通過談判加強與台灣在貿易和技術上的聯繫,此舉旨在對抗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並可能讓北京耿耿於懷。該公告是在拜登政府著力建立印太經濟框架之後發布的,這個亞太經濟集團包括13個國家,但不包括台灣。台灣是一個自治民主政體,對全球技術供應鏈至關重要。中國聲稱台灣是其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雖然台灣表示有興趣成為印太框架的正式成員,但許多參與國認為這種前景太具爭議性。與台灣的會談將涵蓋許多與該框架相同的問題,例如為進出口商減少繁瑣手續的數字貿易方式。美國官員表示,首次會談將於6月底在華盛頓舉行,會談將側重於一系列問題,包括開放農業貿易和統一技術標準。雙方均對中國貿易行為存在不滿,討論的幾個主題顯然旨在解決這一問題。美國官員表示,他們將與台灣合作,消除全球供應鏈中的強迫勞動,並制定條款,與國有企業的非市場行為展開競爭。談判將沿著兩條軌道進行,美國貿易代表處理貿易問題,商務部負責技術和投資,包括協調出口管制和保護半導體供應鏈的措施。「台灣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合作夥伴,尤其是在半導體領域,」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在週二的簡報中說,「我們期待繼續深化與台灣的經濟聯繫。」長期以來,台灣一直在推動與美國建立更深層次的貿易關係。2020年,它放寬了對美國牛肉和豬肉的進口限制,以吸引美國進行正式談判。第二年,儘管遭到北京的反對,美國和台灣恢復了部分貿易談判。此後,台灣最有價值的出口產品之一半導體出現全球短缺,進一步提高了台灣的戰略重要性。高級官員表示,由於拜登政府與台灣的談判不會包括所謂的市場准入條款——這樣的條款將需要修改美國的法律,政府預計任何協議都不需要國會的批准,但他們說,將繼續與國會就談判過程進行協商。鑒於台灣的地位存在爭議,雙方還將在美國在台協會和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的主持下舉行非正式會晤。在沒有外交承認的情況下,前者是事實上的美國駐台北大使館,後者在美國代表台灣。美國高級官員週二在與記者的通話中表示,雖然他們沒有將台灣納入印太經濟框架談判的初始成員,但他們打算採取靈活的參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