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滴滴在美退市,中國與華爾街裂痕擴大 |
|
中國網約車巨頭滴滴在美國退市的決定發出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的信號,表明華爾街與中國快速增長的企業經濟部門之間裂痕越來越大。 僅僅六個月前,滴滴還是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國初創企業中的新寵,它追隨諸如阿里巴巴和百度等公司的腳步,來到全球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上市。 現在,滴滴將上市地點轉移到香港證券交易所,這幾乎肯定預示著更多企業的離開,而且近期內可能不會有多少在美國尋求上市的中國初創企業。 再加上華爾街銀行日漸進入中國,北京對香港的控制愈發收緊,這些都說明了一個簡單的事實:美國投資者將資金交給中國企業仍然沒什麼問題,但必須服從中國的條件。 「我認為進入中國的管道一點沒變,」梅德利全球諮詢公司全球宏觀戰略董事總經理本·埃蒙斯說。他表示,美國投資者將會受到中國的金融監管——而許多公司並沒有被中國的貿易和金融政策嚇倒。 「這或許是一種風險,」他說。「但投資本就如此。」 在過去一個月裡,華爾街大人物們必須要走的鋼絲是什麼樣已經很清楚了:美國最大的銀行摩根大通的首席執行官傑米·戴蒙以及全球最大對沖基金布里奇沃特投資公司身價億萬的創始人雷·達利奧都收回了對中國的評論。戴蒙表示,他對於聲稱摩根大通將比中共活得更久的玩笑感到遺憾,而一開始將中國比作「嚴厲家長」的達利奧則在努力澄清他對於人權的支持。 中國的企業和美國的投資者早就看到了對方的吸引力:投資者想從中國的快速經濟增長中獲得財富,企業也在覬覦海外投資者的雄厚財力和聲望。 但近年來,兩國始終矛盾重重的貿易關係出現了嚴重惡化。川普政府指責中國不公正的貿易政策,並聲稱手機巨頭華為從西方競爭對手那裡竊取技術。今年年初,紐交所遵循了一項禁止美國人投資中國軍方相關企業的行政命令,將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摘牌。 與此同時,美國監管機構對中國企業在美上市的方法也愈發擔憂。 中國法律基本禁止外國投資者持有某些敏感行業裡中國企業的股票,因此許多投資者轉而使用可變利益實體——本質上就是那些通常設在開曼群島等地的空殼公司。投資者可以通過所謂的美國存托憑證(ADR)購入這種空殼公司的部分股權。 不管是美國還是中國,監管機構都很反感美國存托憑證。它們讓中國企業集團得以逃避中國證券法的管治,而美國監管機構認為它們對投資者缺乏透明度。上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通過了一些規則,要求在美國上市的企業向美國的會計師事務所公開更多賬目,否則就會被美國證券交易所退市。 「在這一點上,美國政府和中國似乎達成了一致——他們不想看到它們,」鹽湖城投資公司瓦薩奇全球投資者的投資組合經理丹·切斯表示。切斯表示,他的公司在今年早些時候轉為購買香港的上市股票,以「避免所有這些令人頭疼的問題」。 但要避開這些麻煩,就意味著必須在北京而非華盛頓控制的監管體系下進行投資。 中國對許多企業實施了強有力的監管,其中也包括滴滴,這家公司在上市之後幾乎立即就面臨隱私和網路安全調查。中國監管機構停止了滴滴新用戶的註冊,兩天後令其從應用商店下架。其他在美國上市的企業也遭到北京的網路安全審查:包括聯接貨運客戶和卡車司機的全卡車聯盟,還有求職平台Boss直聘的運營方看準網。 韋德布希證券的科技板分析師丹尼爾·艾夫斯表示,北京的強硬手腕令人「震驚」。 「我們無法自信地讓投資者現在去投資中國科技,」他說。「在北京真正開始封閉起來之際,對滴滴採取的行動顯示了在中國投資的危險。」 紐約政治風險分析公司GeoQuant的首席執行官兼哥倫比亞大學兼職教授馬克·羅森伯格表示,儘管中國正在更積極地監管其科技公司,但它也在更新處理銀行和金融部門的方式。 「某種程度上是為了讓中國成為更具吸引力的資本市場,讓滴滴這樣的科技公司可以在香港和上海上市,國際投資者可以在那裡投資,」羅森博格說。 雖然中國公司在美國的首次亮相是大張旗鼓的——阿里巴巴2014年的首次IPO創下了250億美元的紀錄——但它們只佔在美國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的一小部分。根據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的研究,截至10月,有282隻中國股票在美國上市,價值約1.7萬億美元。這略高於整個美國股市價值的3%。 Dealogic彙編的數據顯示,今年在美國交易所進行IPO的37家中國公司僅佔新上市公司總數的4%。 即使中國公司放棄在美國上市,也幾乎不會有什麼影響。「從商業角度來看,這沒什麼大不了的,」紐約投資銀行和研究公司奧本海默的交易所研究分析師歐文·劉表示。 但中國龐大的體量使其成為誘人的市場。美國銀行業巨頭看到了巨大的機會,想在中國促成更多交易、幫助中國公司籌集資金,並為中國快速增長的富裕階層管理資金。 長期以來,這些銀行在中國的利潤有限,因為幾十年來它們被要求與當地合作夥伴分享贏利。但銀行一直在推動在中國建立業務——北京越來越接受這種推動。 今年,中國批准花旗集團在中國開設託管業務,主要充當中國投資基金的銀行。政府還批准已等待數十年的摩根大通和高盛完全擁有它們在中國的投資銀行和交易業務。 這些舉措可能會加速銀行從中國業務中獲得收入。公司文件顯示,截至9月底,摩根大通在中國的敞口(包括貸款、存款和交易)為197億美元,高於2016年的171億美元。同期,摩根士丹利在中國的業務增長了一倍多,從2016年的21億美元增至第三季度的44億美元,是該銀行在美國以外的敞口排名第六的國家。第三季度末花旗集團在中國的敞口為202億美元,而2016年底為172億美元。 但奧迪恩資本集團的資深銀行業分析師迪克·博夫表示,希望從中國獲得巨額利潤的美國金融家和投資者應謹慎行事。 他表示,滴滴退市的決定「增加了風險,即如果美國銀行在中國市場獲得實際地位,中國會把它們踢走」。 至於投資者,博夫說,「如果中國可以突然就取消一家公司在任何交易所的上市,現在誰還想投資中國公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