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美國關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開始顯現 |
|
中國7月份商業活動增速放緩,這是首份反映美國關稅影響的官方數據,進一步表明貿易緊張局勢已開始影響經濟增長。 對工廠和服務商進行的官方調查表明中國內需不振。經濟學家們表示,搶在關稅上調前提前安排貨物發運的公司可能已經放慢生產和投資。 本月早些時候,特朗普(Trump)政府對價值34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了25%關稅,此舉立即招致中國對美國商品的對等報復。白宮已威脅對更多中國進口商品加征關稅,這進一步挫傷了企業信心。 交通銀行(Bank of Communications)經濟學家劉學智表示,關稅的影響從本月開始顯現。 中國國家統計局周二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從6月份的51.5降至51.2,創五個月新低。7月份的數據略低於經濟學家預期。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經濟學家Julian Evans-Pritchard表示,官方PMI中的進口分類指數下滑至23個月低點,不過得益於人民幣走軟,出口分類指數保持穩定。 國家統計局分析師趙慶河表示,除貿易摩擦之外,高溫炎熱、颱風等不利天氣條件造成的生產中斷也導致了經濟增長放緩。 7月份的產出和需求均出現下降。分類指標中,生產指數從53.6降至53.0,新訂單指數從53.2降至52.3。 儘管在7月份有所下降,但總體PMI已連續近兩年都保持在50榮枯線上方。 周二發布的另一份官方數據顯示,受製造業和建築業活動降溫影響,7月份非製造業PMI降至11個月低點。 Evans-Pritchard表示:“今日公布的數據印證了我們的觀點,即中國經濟在本季度和下一季度將進一步放緩,從而會引發更多寬鬆政策。” 近幾周來中國政府已經加大經濟刺激力度,這表明,在貿易緊張關係升級之際,政府對經濟放緩的擔憂有所加重。 上周,中國國務院鼓勵地方政府儘早利用債券市場融資。中國央行向國內銀行體系注入超過人民幣5,000億元(合730億美元)流動性,以鼓勵銀行業放貸,這一規模也創下2014年央行這一操作開始以來的一次性投放紀錄。 交通銀行的劉學智稱,這些刺激舉措可能在未來幾個月提振基建投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出口預期放緩的影響;去年出口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推動力。 澳新銀行(ANZ)經濟學家Betty Wang稱,之前中國的去槓桿行動令內需承壓,最近的寬鬆經濟舉措有望在中期內提振人氣,但可能因此付出一定代價。 她說:“雖然這些舉措可能在中期內提振國內人氣,但我們在關注中國是否會回到“大水漫灌”式強刺激的老路上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