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分析:中國在美中貿易戰中佔得上風
|
|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挑起的所有貿易爭端中,對華貿易戰的形勢最為有利。和美國與加拿大、墨西哥、西歐及日本的貿易衝突相比,美中貿易爭端無論從經濟、戰略還是政治而言,都有邏輯上的依據。 然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中國似乎佔據了上風。雖然眼下仍處於初步階段,但中國到目前為止已經避開了美國威脅徵收的大部分關稅,同時卻幾乎沒有做出任何實質性的讓步。 起初,特朗普不惜與中國發生對抗的傾向似乎較他的前任更為強烈。而中國則精明地利用了特朗普的弱點:他希望在美朝關係問題上取得突破;特朗普敏感的政治軟肋,尤其是在共和黨佔優勢的農業州;特朗普願意採取將法律程序作為商業談判籌碼的“中國手法”。 美國周末同意暫停對至多1,5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關稅。中國則同意購買更多美國能源和農產品。這很難達到扭轉當前局面的效果。由於能源和農產品都是在全球市場上交易的大宗商品,中國增加從美國的購買量可能只是改變了部分原本就會發生的貿易的供應方而已。 隨着時間的推移,上述協議可能會促使美國农民改變其作物組合,因為有些作物在中國需求的推動下價格更優,例如高粱,但美國的總產量將一如既往地主要取決於全球環境。 同樣,如果美國頁岩油生產商向中國出口更多石油,那麼他們在其他地區的銷量就會減少。中國可能會購買更多液化天然氣,但勢必在全球範圍內購買:中國無論如何都會成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進口國,而美國則是三大出口國之一。今年2月份,Cheniere Energy Inc. (LNG) 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 簡稱CNPC)簽署了一項長期協議,將從墨西哥灣向中國出口液化天然氣。 中國承諾的購買計劃可能會削減其對美貿易順差,但距離特朗普尋求的2,000億美元還相差甚遠。更重要的是,貿易逆差的問題一直以來還不是太嚴重,更嚴重的是中國政府以種種方式幫助本國企業從外國競爭對手手中爭奪市場份額,其中包括通過強制許可、合資甚至盜竊的手段獲取外國公司的知識產權,並對後者在中國的業務加以限制等。 美國財政部正在研究如何限制中資企業在美投資,而中國已表示將允許外國公司在中國獨資生產汽車。然而,中國仍有無數、通常頗為微妙的方式來提攜國內領頭企業,限制外國競爭對手。比如,中國要求外國電動汽車制造商使用中國制造的電池,同時允許中資背景的沃爾沃汽車集團(Volvo Car Group)使用質量更好的韓國電池。 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貿易專家Brad Setser發推文稱,有鑒於此,目前為止中國做出的最大承諾是購買更多原本就會增加購買的美國商品,而不是解決中國全球貿易模式的結構性問題:制造品進口少,且中國希望進一步減少這類進口。 美國官員在接下來的談判中仍可能使中國做出更多實質性讓步。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周一稱,如果美國的要求得不到滿足,特朗普可以重新加征關稅。不過,美國官員幾乎未显示出對中國動真格的意願。 特朗普最初曾尋求不要將國家安全與貿易關係混為一談。不過,為盡可能增大6月12日美朝峰會就朝鮮無核化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可能性,特朗普和前任們一樣,正避免與朝鮮的保護者中國為敵。 中國長期在醫療、反垄斷等方面選擇性執法,將此用作與外企和外國政府談判的一個籌碼。這次中美貿易爭端中國也採取類似策略,加大對進口美國汽車、大豆的海關檢查,推遲對一家美國公司收購荷蘭半導體企業交易的反垄斷審查。特朗普實際上也在用同樣的做法。美國商務部禁止美企向中國手機制造商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ZTE Co., 000063.SZ, 簡稱﹕中興通訊)供應產品,理由是中興通訊違反制裁規定。 當中國堅持把減輕上述處罰作為貿易談判的內容時,特朗普同意了。一位前美國貿易官員稱,這種交換非常荒唐,潛台詞是美國國家安全可以買賣。姆努欽稱這些問題完全不相干。 上個月特朗普首次公布針對中國的全面行動時,他提醒這場貿易爭端有可能造成“一點痛苦”。不過特朗普對痛苦的容忍度似乎有限。雖然美國對於向中國出口的依賴遠低於對華進口,但中國針對共和黨佔優勢州的農產品出口的行動對11月國會中期選舉結果很重要。這也許解釋了美國官員為何以避免中國報復為重。 雖然這場貿易爭端中國拿的仍是較差的牌,但迄今為止無疑打得更好。 |